2022-07-06 20:57:01
文|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黑色的6月,终于过去了。
莘莘学子们,迫不及待地扭动了命运的旋转门。
向左,是高等学府。
人生的机遇与高光时刻,抬眼可见。
向右,是职校,是复读,也可能是社会。
没有弯道超车,更不可能鱼跃龙门。
到底走哪边呢?每个人都忐忑不安。
因为没有人愿意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可往届毕业生们的现实,足以让无数学子打脸。
前段时间,北大毕业典礼上,一位女生的演讲被刷屏了。
台上的女生,穿着毕业礼服,颜值出众,满面红光,慷慨激昂地表述着自己的言论。
然而,这一幕,却引来了不小的争议。
“北大毕业后,居然不投奔北上广,而是选择回到西部?”
“不惧平凡?看来你这北大白上了。”
“连北大才女都甘愿平凡了,那我们岂不是要送一辈子煤气瓶?”
在大家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平凡,唯独北大毕业生不可以。
挥洒了16年的汗水,好不容易从清北上岸,难道就这样躺在高考的功劳簿上,平凡度日?
殊不知,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现状,远比你想象的更残酷。
前段时间,一对父子在街头激烈理论的视频,扎了很多人的心。
儿子站在一辆装满矿泉水的三轮车前,不停地朝父亲鞠躬作揖,几乎是带着哭腔,在恳求父亲放过自己。
而一旁的父亲,双手叉着腰,脸和脖子都涨得通红,他恼火地质问儿子:
儿子十分委屈地说:
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本应工作得轻松体面,到头来却选择在街头摆摊卖水。
然而,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案。
山西太原一名理工生马祥祥,毕业以后,在一家工厂做检修员。
半年之后,他又选择去了高校做送水工。
每天得爬近百层楼,走4万多步路。
送水不到半年,他已经瘦了整整20斤。
欧阳修说:
可很多大学毕业生,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很多人刚出发的起点,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越活越低配了吗?
清华大学一份2021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有7成以上的本硕博毕业生,都选择了体制内。
因为这些企事业单位,是趋于稳字当头的去处,已成为清华学子择业的风向标。
原来,他们挤破头去体制内,选择一个平凡的岗位,只是为了旱涝保收。
20年前的马路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上了年纪的环卫工人,穿着红罩衫,低着头,俯着腰,用竹篾枝头捆绑起来的大扫帚,一把一把地清理飘满落叶的街道。
这也成了我们对于环卫工这一人群,最根深蒂固的记忆。
然而,在这个后浪奔涌的时代,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新潮。
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涌向了环卫工这个岗位。
2016年,哈尔滨第28届环卫工人节上,其中就有400多名环卫工,是大学生。
而他们的在岗时间,也已经长达4年。
无独有偶,青岛市南区的一次环卫工招考中,就有40多名大学生,通过层层考试,最终获得了具有市南区事业编制的环卫工岗位。
他们披着星光出门,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收工。
跟普通的环卫工人一样,扫大街,巡查路面。
经过4个月的轮岗实习后,这群25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片长”生涯。
虽然职业无高低贵贱,但从传统价值观来看,这样的画风,确实有些尴尬。
他们的学历,与环卫工人这个身份,无疑是理想与现实的一次冲突。
是希望自己被这个职业改变,还是想要重塑环卫工人这个职业形象?
也许,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前不久,浙江省台州市的事业单位招聘中,仅招录1人的“殡仪馆服务管理”这样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岗位,竟成了近千名大学生竞聘的香饽饽。
这真是传说中的“千里挑一”。
很多人充满疑虑:这些年轻人不怕吗?
也许,在他们心中,对体制内求之若渴的向往,早已超越了对这个岗位挥之不去的恐惧。
最颠覆人三观的,还在后头。
还记得几年前蹿红网络的“最牛掏粪5人组”吗?
在济南市环卫局的一次招聘中,5名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被录取为掏粪工人。
这件事在当时被广泛热议,很多网友摇头慨叹:
这是反映了大学生最新潮的职业观,还是他们拿“掏粪工”这个幌子在作秀?
都不是!
他们真正想掏的,并不是让人避之不及的“大粪”,而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编制。
想不到,那些发誓要搅动星空日月,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年轻人,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灵魂。
曾经的山河梦想,如今也成了明日黄花。
让人唏嘘。
当我们在焦虑这些本硕博人才,不再热衷于搞科研创新,而是纷纷涌向体制内时;
当我们在担心所有人都选择分配财富,而没有人去创造财富,社会靠什么来推动时,
这些曾经的学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呢?
正如毛不易那首歌里所写的:
这就是他们内心的写照。
挣扎而又真实。
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他们,不过是历史的车轮下,扬起的那一粒微小的灰尘而已。
没有在梦想的种子里生根发芽,反而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过早地向现实妥协,
不是因为他们放弃了幻想,而是在理想的鞭策与生活的毒打下,慢慢认清了现实。
35岁的职场分水岭;
折损健康的996和007;
疫情下的降薪与裁员;
防不胜防的职场潜规则……
哪一道不是坎?
哪一样不要命?
前段时间,一名腾讯员工的话,戳痛了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的心。
他说很多硕士毕业生进了互联网企业,看似光鲜,实际上能不能干到35岁,都是个问题。
他们在一线城市的工资收入,结算成平米,还不如三四线城市月薪七八千的普通工作。
而很多名牌大学毕业,30岁了还蜗居在一个小单间里。
更要命的是,如果他们到了35岁被裁员或者被淘汰,根本没有任何可能转型,体力劳动是唯一的出路。
可以说,残酷的现实与就业环境,把学子们曾经的斗志昂扬和满腔热血,击了个粉碎。
不久前,一位女生的视频,把很多人看哭了。
女生在2020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导游培训。
没想到碰上了疫情,上午刚录完课,下午她就被公司通知裁员了。
女生没有泄气,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且通过了一家教培机构的面试。
好不容易熬到能讲课了,又遇到了双减,她再次失业了。
即便如此,女孩依然拼命抗争,最后好不容易在第三家公司找到了工作。
可刚上岗不久,公司因产品被消费者举报,倒闭了。
这个不幸的女孩,又一次失业了。
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吃饭的时候,含着满嘴的食物,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很多人以为,高考的时候,熬一熬,拼一拼,忍一忍,就过去了。
等上了大学,毕了业,凭借着闪光的履历和天之骄子的身份,老天爷自会赏饭吃。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步入社会后才知道,生活,真的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
别说诗和远方,纸短情长,就是眼前的苟且,一日三餐,都足以让人拼尽全力。
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如社会学家费正清所说:
是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前段时间,一个毕业了的女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看到爷爷在大雨中卖菜讨生活,忍不住崩溃大哭。
“我天天失眠,早上晚上都要写卷子,手都起茧了。爷爷年纪这么大了,供养我那么多年,很不容易。”
女生的痛哭,尤其是老人戴着帽子,坐在雨中颤抖着手,苦苦等待买主的样子,让人心酸不已。
很多人感叹说: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确实不容易。”
也有人劝诫女生:
“可以先找个普通的工作过渡一下,哪怕是站柜台。”
还有人提出了批评:
“没有找不到的工作,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身段,先想着如何生存。”
“如果真想工作,哪有找不到的?明明就是不想吃苦,不想努力。”
“机会很多,女生就是放不下面子而已。”
“那赶紧去工作啊,吃苦的工作多了去了。”
是的,如果你不吃工作的苦,就注定要吃生活的苦。
这样的悲哀,清华学子张晓勇也经历过。
1994年,张小勇从清华大学毕业。
在当时的就业双轨制下,他放弃了收入少但稳定的“铁饭碗”,选择了机遇更多的外企。
在外企里,他被分配到了研发部门,做着跟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
可他万万没想到,一年之后,他被调入客服部。
这突如其来的一棒,击碎了他所有的科研梦。
让一个堂堂清华高材生,去做些接电话的琐碎工作,张晓勇感到无比失落。
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反击,更没有为梦想努力,而是选择在这个生无可恋的岗位上,浑浑噩噩地呆着。
长此以往,他所有的奋斗热情,以及突破现状的冲胆,都消失殆尽。
而祸不单行的是,三年后,他的父亲得了尿毒症。
为了尽孝,最后他不得已辞去了外企的工作,选择回家乡当了一名保安。
那个当年所有人都引以为傲的清华骄子,被社会的大江大浪淘了20年之后,不幸甩在了沙滩上。
如今的他,已被生活磨平棱角,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拼劲,更没有了梦想。
用那句话来说:
空有一番凌云壮志,却不想付诸努力,最后终究是一场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有了天赋,就自然有了力量。
而是因为我们足够努力,赋予了这个天赋力量,你才有力量。
有人说,“如果我的才华只能让我此生穷困潦倒,也许,这就是我的价值”。
是的,能成为金字塔尖的佼佼者,毕竟只有少数那么几个。
绝大部分人,都是众生里平凡而又普通的那一个。
他们拼尽了全力,却依然过着平凡的一生。
作家周国平说:
深以为然!
一个人能认清自我,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成熟。
低配,并没有什么可耻。
平凡,也注定是我们的宿命。
但有一种平凡,却不能被原谅。
就像网友在北大女生毕业献词下面评论的那样:
一个较高赞的回复说:
是啊,不怕一辈子做厨师,怕的就是,年轻人不是在泥泞中摸爬滚打过后选择了接受平凡,
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努力,最后碌碌无为,却仍然觉得自己平凡可贵。
这样的平凡,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不是说,我们一定得成为那条搅动一汪水的活鱼,而是在拼尽全力依然活得低配后,才有资格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