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20:07:01
南瓜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nangua.run
2022下半年医药行业投资关键词。
编者按: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生物医药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行业。从检测试剂、新冠疫苗到新冠治疗,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和防护用品等,各个细分领域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是大受追捧。
然而,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新冠相关概念板块开始冲高回落,资本市场也开始降温回归理性。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物医药板块开始走上漫漫回调路,新股破发也成为常态。
为了寻找生物医药投资方向,为市场提供更精准的投资策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联合各大证券公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策划推出《首席开讲》新健康系列对话,期望能通过广泛交流,在市场波动中探寻价值所在。《首席开讲》第四期对话广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佳荣,请他来解析医药板块是否已调整到位?后市反弹修复需要哪些积极因素支撑?
《21世纪》:其实我们也关注到近年来医药企业的创新出现了同质化的情况,其实也影响了很多企业的估值,所以刚才您也提到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的探索出海,您怎么看创新药企出海的前景,这真的是破除内卷的一个好方法吗?
罗佳荣:现在整个国内市场对于创新药的认知过于悲观了,大家悲观的预期建立在过去几年看到了一些上市的新药,由于内卷或者其他的一些问题,它跟最初的商业化预期有一定差异。比如PD-1,2018年的时候,我们写了一系列PD-1的报告,去给基金公司路演,我讲这个产品品类可以有三四百亿的销售,那时候很多机构预期其实比我要高,认为这个品类可能销售上千亿。但事实上去年整个PD-1各企业加总的数据,销售差不多在130亿到150亿,跟市场乐观的预期是有差距的。
中国目前医保的筹资体系,包括医保的定价方式,跟我们的邻国日本是最接近的。我们可以去研究日本市场的情况,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是日本的大概5-6倍,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还在快速的增加,因为我们在一个老龄化的初期,快速老龄化的阶段。所以我认为国内市场还是非常庞大的,虽然有创新药的谈判,其实大家在新闻里面都会看到今天这个砍价了,明天那个砍价了。但是如果做一些复盘,把2016年、2017年、2018年每年谈判完之后商业化放量的数据拿出来看,我对国内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
我觉得现在仿制药的占比还很高,创新药只是整个用药结构的一小部分。这样的一个转变,其实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都经历过,所以创新药的国内市场我觉得还是值得期待的,只是可能需要找到切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一些产品,要有好的竞争结构,要有相对长强的商业化能力。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我觉得中国市场单品卖到50亿甚至60亿元销售体量是值得期待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关于国际化的问题,创新药的定价环境最好的是美国,其次是欧洲,再次是日本。其他国家相对来说,因为支付能力的问题,创新药的整个市场都不是很大,所以对于研发来说,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药监局对产品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临床准入的一些要求,国内的临床也在逐步的规范,使这个行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国际化?
今年也发生了几件非常瞩目的事情,比如说传奇生物BCMA CAR-T,当时把它licence out给强生了,最终在美国顺利获批。因为这个药的临床数据是同类药里全球最好的,非常过硬。当然同期也有一些其他的产品审批不是很顺利。
我记得当时PD-1 美国ODAC的评审会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还是按照ICH的准则在走。只是以前进军国际化,大家是乐观的,认为用中国的数据做一些简单的桥接,就可以进军美国市场了。现在看来这条抄近路的方式,可能在美国市场是行不通的,我们要用美国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但是这里面产生了整个投入的问题。我们看传奇生物这个产品,它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单是临床费用可能投入有七八亿美金,因为传奇报表里只记了一半,还有一半是在强生发生的,这样庞大的投入,对于现在无论是中国的Pharma还是Biotech来说,都是一个巨量的投入。即使一些Pharma的龙头公司有比较好的财务基础的积累,但财务积累针对美国的市场投入而言,你可能也就只能投1-2个甚至2-3个这样的单品,否则报表就吃不消了。
所以对于国际化,目前这个阶段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借船出海可能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式。
什么叫借船出海?就是把你的产品授权给海外的BigPharma,让他们承担后期的临床费用的开发,未来上市之后大家共享收益,这种方式对于中国医药企业现阶段来说,可能相对是一个比较好,比较现实的需求。
过去几年,由于国内创新环境的改善,政府投入、社会投入的增加,有很多顶尖的科学家,他是希望带着他的经验,从海外回归到国内进行新药的创新,这一部分高端人才的加入其实也弥补了产业高端人才的不足。
无论是本土市场,还是国际化,我觉得中国的医药创新企业都是有机会的。
《21世纪》:我们其实也关注到今年医疗服务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对于后市的情况包括政策的解读,您怎么看?
罗佳荣:服务调整的原因,是因为服务是消费的一部分,现在真正上市的服务类公司,包括眼科、口腔,除了肿瘤可能涉及到一部分的医保,其他的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泛消费的属性。
消费它面临的问题,第一方面,2019年到2021年它的涨幅巨大,估值偏高。从估值的角度,内生就有一些调整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实际上跟疫情有关系,因为无论是口腔还是眼科,很多时候疫情来的时候,当地政府可能要求停业,或者只允许部分疫情传播风险比较低的诊疗项目开业,对他们阶段性的经营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其实是服务就是调整的核心原因。
整体上来说,改革的方向对于服务还是比较有利的。
《21世纪》:从业多年,您也获得了包括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在内诸多的荣誉,也是去年2021年21世纪的金牌分析师,如果让您谈一下从业多年怎么样保持敏锐性的话,您觉得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在您看来怎么才能做出更好的研究?
罗佳荣:第一点,我刚入行的时候,师傅就教我说,“刚入行不需要看那么多公司,你至少要把一家公司看深,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了解,然后通过了解一家公司,真正去了解产业运行的规律”,师傅教导的话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非常乐于这么去做。
第二点,我自己觉得像二级市场的研究员从业者很多不具备实业的经验,实际上它最佳的方式,是你要跟企业家交朋友,你要真诚的去跟他们相处,有一些打交道时间久的企业,老板可能把我们当做他外部的顾问。
我希望我可以把目前这种工作状态延续下去。我也可以沿着一些前辈的脚步,继续干很多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